1912年—1937年汉口电影事业的发展

录入时间: 2023-09-19      浏览:89

刘 涛

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,建立起以蒋介石为中心的一党训政统治体系,权力高度集中。国民党企图通过党治而掌控全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事业,以此来建立国民党统治的基础。而这时中国的电影事业在经过早期的缓慢发展后,到了1920年代以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。电影开始由沿海沿江的通商大都市向中小城市发展,民众也开始对电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,再加上电影技术的不断改进,电影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所 喜爱和热衷的娱乐项目。以汉口为例,1912年汉口法租界出现了第一家专业电影院——百代大戏院,受到汉口市民的欢迎,获利丰厚。到1927年以前汉口已经有7家电 影院,但是6家为外国人所开设。到了20年代后期,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,外商在华势力下降,民族资本主义趁机发展起来,民族资本开始向电影业进军,到1930年华商电影院已增加至9家,而外商电影院则 减少到4家。

1912-1936年汉口华资、外资电影个数比较表  单位:个

(资料来源:《武汉市志文化志》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,第210页。汉口、武昌的两家青年会电影院列入外资)

随着电影院的增加,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,电影票价已经为一般民众所能承受。1934年《戏世界》对于汉口的电影院有这样一段评价:汉口各界影戏院中,生意最发达的,恐怕要算世界(影剧院),这原因,并不是世界映出的片子是如何好,却是世界的票价低 廉,比较上海”“维多利那些贵族化的影戏院,几乎要低一半。不过,到世界去看电影的人,也不完全是平民,姨太太有,小姐有,荷花大少有,只有少数几个碧眼高鼻的洋大人……”

汉口的这种情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它说明在2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电影放映场所的增加,各商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,随之而来的是电影票价的大幅下跌,电影开始摆脱为少数上层人士所享有的局面,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,一般民众也开始更多的走向电影院,电影开始压倒戏曲演出成为人民最主要的娱乐方式。电影开始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。电影里所表现的生活方式、电影明星的衣食住行等等,都牵动着无数民众的心,成为社会流行的风向标,进而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变化。

国民党上台初期,由于其统治还不稳固,国民党将其工作的重心放在军事、政治方面,对于思想的控制比较放松。通过1928年东北易帜和其后的新军阀混战,国民党的统治实际上在中国确立,其统一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政策与措施亦随之而陆续浮上台面。1929年召开的国民党三大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坚决贯彻三民主义,使之成为指导国民革命唯一准则。国民党以此为方针,召开全国宣传会议,通过《确立本党之文艺政策案》,要求创造三民主义文艺,取缔违反三民主义之一切文艺作品。国民党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基本政策基本确立。电影作为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文艺活动,开始被纳入国民党的文艺政策体系。国民党对电影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,电影与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,自倡兴以来,人民趋之若鹜,视为高尚之娱乐。其潜移默运之功,励风易俗之力,更非笔墨所能形容。惟题旨之选择,情节之表演,在影响于民众思想至钜。本府有鉴及此,故对于来汉影片加以检阅。在此种情形下,《电影检查法》便应运而生。

1930年11月,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通过《电影检查法》。电影检查法对于电影检查的机构,电影院放映电影 应该遵守的规则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。19312 25日,电影检查委员会正式成立,根据早前颁布的《电 影检查委员会组织章程》规定。电影检查委员会由教育部指派四人,内政部指派三人组织之电影检查委员会的职权为一、检查本国制及外国制电影片;二、核发准 演执照及出口执照 ;三、取缔不良之电影片或违章议罚等事项”“凡本国制或外国制之电影片,应由持有者于 影片发行或映演前备具声请书及详细说明书各二份,连同本片声请电影检查委员会检查。”“声请书应记载左 列各事项:一、影片名称及节目,如系外国制者应将原名 及译名一并记载;二、卷数、幕数及尺数;三、影片价额; 四、制作之年月及地点;五、制作人及主要表演人之姓 名、住址、略历;六、声请人之姓名、住址、略历。

电影检查委员会成立后不久,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就颁布《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》。电影检查暂行标准的制定,是国民党在文化领域贯彻其意识形态和思想,企图以三民主义将大众娱乐置于官方的控制之下的具体表现,标准在开篇的甲乙两部分,核心内容就是深入贯彻三民主义思想,对于宣扬三民主义之外之一切主义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处罚,禁止其他思想在社会上传播,电影要以三民主义为其拍摄的主导思想,宣扬三民主义,为三民主义服务。突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。

电影检查标准颁布后,各地对电影的检查有了具体的执行依据,力度逐渐加大。电影检查委员会在19316月开始实施电影检查,嗣后又规定,自915日起,凡是没有准演执照的电影一律不得上映,自6月到11月的半年中,电影检查委员会为国产片换发准演执照360, 检查新片282,发给出口执照111, 为外国进口片换照531, 检查新片1023, 共计2307部。从此以后国民党的电影检查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,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继续在全国推行原有的电影检查制度,并不断进行补充完善,对国民党在全国的思想控制起了重要的作用。

汉口在战前作为国民党控制的重要城市之一,对于电影检查也是坚决的执行。根据电影检查法和电影片检查暂行标准得规定,汉口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对上述两项法规进行修改。电影检查委员会成立以后,要求无论是国产片还是外国片都要经过电影检查委员会的检查,取得映演执照方可上映。由于汉口当时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,又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,因此汉口的文化娱乐事业也很发达,电影检查制度一经确立,便在汉口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。以1931年前两个月为例,19311月份共审42部影片,内有国产片9部;19312月份共检查影片42部,其中国产片9部。每月审查的数量基本稳定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抗战以前汉口的电影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,影院数量不断增加,影片数量和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,丰富了市民日常的文化娱乐生活,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汉的近代化步伐。同时电影审查制度也按部就班的进行,但是其中也有不和谐的因素。

汉口自从1861年开埠以来,形成了面积广大的租界区,国民党上台以后,虽然在1927年收回了汉口英租界,但是汉口的租界规模还是很庞大的。对于租界内的电影事业如何管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。租界内的很多电影院,特别是外商经营的电影院,无视国民党的电影检查政策,擅自放映违禁电影,严重影响了国民党电影宣传教育计划的运行。19339月,湖北省政府接到教育、内政部的警字第七五二号文件,转发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决议:窃查十九年十一月三日,中央公布之电影检查法第一条规定,凡电影片,无论本国或外国制,拒经属会检查核准者,不得映演。是中外电影片须同受检查已无疑义,但影戏院之在普通省市者,故属甚多,而在各外租界者亦复不少。今属会为奉行法令,彻底检查起见,规定电影片之在各租界映演者亦一律施行检查,如有未经属会核准领有准演执照而擅自映演者,一经发觉,即严予取缔,如此中外之不良影片方可绝迹于本国境内。为此,备文呈请会咨外交部,通知外交官署,以后凡中外电影片之在租界映演者,均须属会检查核准,未经属会发给之准演执照而擅行映演者,一概禁止,湖北省政府转发汉口市政府,认为查该会所呈各节意在使不良影片根本绝迹,自属可行。但是由于各地的对外交涉员在民国十八年已经被在撤掉,既有各地对外事项均须由各 省市县政府迳与租界当局接洽。

综上所述,抗战之前的汉口电影市场,经历了早期的缓慢发展之后,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走向发展的快车道。电影院数量不断增加,影片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,其中国产电影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。普通民众对于电影的认知度也在提高。电影票价变得更加亲民,越来越多的民众走向电影院,带动了汉口电影市场的发展,而电影也进一步开阔了民众的眼界,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。南京国民政府掌权后,为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以及舆论引导,实行电影审查制度,颁布《电影检查法》,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,颁布《电影检查委员会组织章程》,规定未经审查通过的影片严禁放映。电影审查制度是国民党加强思想控制,贯彻三民主义,实行一党专制的工具。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,特别是对当时盛行的神怪电影的限制,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。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,电影审查制度对于租界难以形成有效的管控,其整体效果并不明显。

(原文刊载于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第6期,文章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)